1. 首页>>泰国资讯

《金刚经》的基本内容

《金刚经》的基本内容

多年来,弟子们跟随佛陀学习“十二缘起”,了知无明是存亡的根本;学习“四圣谙”,了知离苦的方法;学习“五蕴皆空”,了知“无我”的道理。弟子们重在寻求自身的解脱,取得安闲快乐的人生。佛陀还进一步阐释空有不贰的般若法门,破除我执、法执、空执,以便引导弟子们发起救度磨难众生之心(即发菩提心),走上成佛的大路。弟子们初度接触般若法门,生起很多疑问:若无我,到底谁在修行?谁去证圣果?若无佛,天天向群众讲法的又是谁?拜佛何用?若无法,三藏十二部的经文又是什么?若无福德,修善何用?发菩提心,广度众生,才干成佛。但是,磨难众生太多,有的极其难度,何时才干度尽?弟子们时刻为这些问题所困扰,无法安心修行。佛陀以般若正观的思辨形式解说《金刚经》,化解弟子们心中的疑虑。

般若正观的思辨形式有别于唯物辩证法,我们可从赵朴初与毛泽东的一段对话中略窥一斑。一九五八年六月三十日,赵朴初陪同毛泽东主席会晤外宾前,主席问:“你们释教有没有这么一个公式啊?赵朴初即非赵朴初,是名赵朴初?”赵朴初答道:“是有这么个公式。”主席说:“这就很奇怪了,首先是必定后来又否定,先必定后否定。”赵朴初答道:“不是先必定后否定,而是一起必定,一起否定。”话说到这儿,外宾到了,对话被迫中断。

赵朴初在《诗歌及其与释教联系闲谈》一书中照实地记录了以上对话,标明毛泽东熟读《金刚经》后,企图从否定之否定规则来解理“佛说XX”、“即非XX”、“是名XX”这一《金刚经》典型的“般若正观之思辨形式”时,觉得妙则妙矣,似乎言犹未尽,故有此一问。因为唯物辩证法以为,全部事物都是对立、一致的对立集合体(必定),对立的两边相互作用而引发事物的改变,从量变到突变(否定),而有新生事物的出现(否定之否定)。很显然,否定之否定规则强调的是事物的自我否定,即在否定“旧”的赵朴初的根底之上,供认有一个实在存在的“新”的赵朴初。而《金刚经》中“XX者,即非XX,是名XX”的般若正观之思辨形式,与以上否定之否定思辨形式略有不同,可以简单归纳为“现象4非本体4是实相”。(见表二)

《金刚经》中最典型的句子有:“如来说微尘,即非微尘,是名微尘。”“如来说国际,即非国际,是名国际。”“如来说一合相,即非一合相,是名一合相。”“佛说般若波罗蜜,即非般若波罗蜜,是名般若波罗蜜。”“所言善法者,如来说即非善法,是名善法。”“所言全部法者,即非全部法,是名全部法。”“说法者,无法可说,是名说法。”“如来说三十二相,即非三十二相,是名三十二相。”“众生,众生者,如来说非众生,是名众生。”

我们用最后一句对般若正观的思辨形式稍作诠释。当物质元素(色)和精神元素(受、想、行、识)和合在一起时,众生相便显现出来,这便是人们熟悉的众生相概念(众生者);众缘和合的众生相,没有固定不变的实体,是假有,所以“如来说非众生”;好像无常性的水相同,在特定的条件下有如下不同的表现形状:雨、雪、霜、雾、冰、波涛、水蒸气……同理,正因为众生无定性,才会好像水相同,根据各自的业力,轮回于六道,一旦被教化,精进尽力,由凡夫转变成声闻、缘觉、菩萨,终究大彻大悟,成佛作祖。正如《华严经》云,“心、

佛、众生,三无不同。”如此理解,才算真正了解众生相的本义(是名众生)。

由以上剖析可知,《金刚经》中“XX者,即非XX,是名XX”的般若正观之思辨形式是:以自性“空”提醒人们不应执着于缘起的“有”,有而非有;以缘起的“有”阐明自性的“空”,空而不空,空有不贰,无住生心,从而建立起中道正观。正如《中论》云,“缘由所生法,我说便是空,亦为是化名,亦是中道义。”这便是般若正观之思辨形式,是进入《金刚经》般若法门的金钥匙。

在《金刚经》榜首部分(法会来由分榜首——能净业障分第十六)中,佛陀以般若正观之思辨形式透视现象国际万有以及化法、化处、化主等名言概念,皆缘由所生,虚幻不实,因而得出“凡全部相,皆是虚妄”的定论(即非XX)。一个人若能“于相离相”,妄执的心便能得到降伏。正如《六祖坛经》云,“善知识!外离全部相,名为无相。能离于相,则法体清净。”

《金刚经》第二部分(终究无我分第十七——福智无比分第二十四)在“外离全部相”的根底之上,从心入手,破除世人对“能得”、“所得”的执着心。好像对一个学生来说,经过尽力学习,取得了好的成果,自然会生起我能得到好成果的“能得”与“所得”之心。同样,菩萨在修道的过程中自然会得法、证果、度众,并能感召好的果报。但是,若有人因而而以为菩萨的“能得”为实有,心便会住于“能得”的执着中,成为修道的妨碍。因而,《金刚经•终究无我分第十七》从得法不住、得果不住、度众不住、依报不住四方面阐明菩萨在修道的过程中虽能得,心却不住于“能得”。与此一起,菩萨修成正果后,确有所得,如所观的妙智、所得的福德、所感的报身、所悟的妙法、所度的众生、所证的果位和所修的善法。若有人因而而以为诸佛菩萨的“所得”为实有,心便住于“所得”的执着中,是修道


如需咨询和恭请佛牌,请添加微信:xtyfgfp 或扫以下二维码。

本文由帕亚泰发布,不代帕亚泰立场,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

联系方式
微信:xtyfgfp

微信二维码
在线客服
xtyfgfp
扫码添加店主微信xtyfgfp,更多资讯尽在朋友圈!!!